焚风效应,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不多,对这方面了解少之又少。所以,作为地理人,今天就给各位分享什么是焚风效应。

我们通过一则示例给大家介绍介绍。

2004年5月2日台湾台东市区2日清晨4时多开始出现焚风现象,气温从25.6度一路窜高到35.2度,连续两天高温焚风,民众忙着消暑戏水,而农友们则忙着在果园洒水降温。台东气象站表示,焚风现象从清晨4时18分开始,随着相对湿度下降,气温逐渐升高,到早上8时50分,气温已经从25.6度往上攀升到35.2度。短短4小时,将近10度的温差,让公家机关一早就大开冷气,部分民众更不顾危险,跑到市区活水湖或溪边游泳、戏水,而农民则忙着在果园洒水降温,避免果实烧伤。虽然,9时过后,随着风向改变,焚风的现象已经慢慢解除。

Q1: 那么,什么是焚风?焚风效应是怎么形成的?

焚风,是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——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。在高压区,空气下沉也可产生焚风。当一团空气从高空下沉到地面时,每下降1000米,温度平均升高6.5℃。这就是说,当空气从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的高山下降至地面时,温度会升高20℃以上,使凉爽的气候顿时热起来。

Q2: 这时同学们产生一个问题,为什么两侧山坡在水平高度上温度会产生如此差异?

这就涉及到一个新概念:干绝热垂直递减率

空气当中含水量不同,导致其气温递减效率并不一致。一般而言,含水量较大的空气,其垂直递减效率要更高,因为空气上升过程中预冷会使得水汽变为液态水珠,而液化过程又是一个放热过程,所以会抵消一部分降温,一般为0.6℃/100米,被称为湿绝热垂直递减率。但是在干空气上升过程中,由于水汽较少,所以降温作用就比较大,大致在1℃/100米左右,被称为干绝热垂直递减率。

在气流越过高山以后,由于重力作用下沉,在下沉过程中,但由于在山地迎风坡一侧已经形成降水,空气此时就像是被挤干水的海绵一样,十分干燥,在下降过程中,受到干绝热垂直递减率的影响,升温速度会快于相同海拔变化的降温速度(下沉大致是按照干绝热直减率1℃/100m,进行增温的)。这就意味着,在同海拔的山地背风坡一侧,空气的温度会更高。

所以,大家再来看一看台湾省的地图:

台东市位于中央山脉的西部,受台湾暖流的影响下,台湾南部部分地区盛行西南季风。季风带来大量水汽,从屏东平原穿过,降水丰富。当风经过中央山脉的迎风坡时,随着海拔的升高,水汽逐渐变得越来越少。当风越过中央山脉后,气压增大,温度不断升高。最终,风到达背风坡时,风的温度远远超过于迎风坡,且空气中的水汽已经大幅度减少(水的比热容较大),于是形成焚风效应。

其实,在世界各地的高山地区,这种现象普遍存在。

Q3: 那,焚风效应是否严重地影响到当地的环境?

答案是十分影响当地环境。焚风的害处很多。它常常使果木和农作物干枯,降低产量,使森林和村镇的火灾蔓延并造成损失。十九世纪,阿尔卑斯山北坡几场著名的大火灾,都是发生在焚风盛行时期的。焚风在高山地区可大量融雪,造成上游河谷洪水泛滥;有时能引起雪崩。如果地形适宜,强劲的焚风又可造成局部风灾,刮走山间农舍屋顶,吹倒庄稼,拔起树木,伤害森林,甚至使湖泊水面上的船只发生事故。

当然也有它的积极意义,焚风有时也能给人们带来益处。北美的落基山,冬季积雪深厚,春天焚风一吹,不要多久,积雪会全部融化,大地长满了茂盛的青草,为家畜提供了草场,因而当地人把它称为“吃雪者”。程度较轻的焚风,能增高当地热量,可以提早玉米和果树的成熟期,所以原苏联高加索和塔什干绿洲的居民,干脆把它叫做“玉蜀黍风”。

好了,今天的焚风效应就讲到这里,感谢浏览观看。如果你觉得不错,点个赞再走!如果你有个人见解,欢迎到评论区表达!